中国产能过剩成原料药出口之痛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原料药生产和出口第一大国,可生产1500多种化学原料药,产能达200多万吨,约占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原料药出口近年来一直以两位数的比例增长,出口额占医保产品出口总额的比例超过50%。虽然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料药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但2010年又得到了强劲恢复。但是分析出口数据发现,很多品类出口额的增长是以牺牲价格的代价换来的——这样的增长让人担忧。在2010年出口原料药细分的19个品类中,心血管系统用药、维生素类、林可霉素类、消化系统用药、中枢神经系统用药和磺胺类等六类品种出口均价同比下降,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和其他西药原料等三类品种的出口均价相对于2009年的低基数,提高比例没有超过5%,整个原料药类出口均价同比仅提高1.87%,可见出口价格已对中国原料药的出口增长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2010年,劳动力、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等各类成本普遍上升,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加大了原料药生产的成本压力,但原料药出口价格却没有同步上升。这一方面有金融危机造成主要市场购买力下降、价格竞争激烈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中国大宗原料药产能过剩,为寻出路不得不低价出口国际市场,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曾几何时,中国企业借助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迫使国际巨头从部分大宗原料产品退出,从而使中国许多大宗原料药品种在国际市场占有了较大比重。如VC,2010年出口量几乎满足了国际市场的所有需求;糖精,我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且70%~80%供出口;扑热息痛占有国际市场40%左右的份额……按照常理,市场占有率高,就应该有定价的话语权,就能够卖个好价钱。但是,我们出口的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很多时候却在成本线附近波动,究其原因,产能过剩无疑是罪魁祸首。比如青霉素,全球市场年总需求量只有五六万吨,而我国年产能已超过10万吨;7-ACA全球年需求量为4000吨,我国年产能达7000吨;VC全球年消费量在11万吨左右,我国东北制药、华北制药等5家企业的产能就达12万吨,其他企业在建和拟建产能也达10万吨。可以说,我国许多大宗原料药和中间体品种的产能都严重过剩,而且这种状况还有从老品种向新仿制原料药蔓延的趋势。
由于产能过剩,生产企业为了收回投资、维持运营,不得不采取低价竞销的策略抢占市场,把本该属于我们的定价话语权拱手让给了国际买家,而自己却只能在成本线附近挣扎,有时甚至沦落到亏本经营的境地。青霉素、VC等产品的生产企业都不止一次品尝过这种苦果。
产能过剩始终是悬在中国原料药产业头顶上的一柄利剑,已成为原料药出口之大痛。产能过剩的危害是严重的,一方面严重浪费了国家有限的能源和资源,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微薄的利润;另一方面,产能过剩引起的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和阶段性低价竞销严重破坏了出口经营秩序,不仅因企业自相压价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企业也因恶性竞争而蒙受巨大损失,难有发展后劲。
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出多门,缺乏强有力的协调。以VC为例,国家3个部、局可以颁发生产许可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颁发药用VC生产许可证、农业部颁发饲料用VC生产许可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局颁发食品添加剂用VC生产许可证。虽然看似分工明确,但生产出来的都是VC原粉,在国际市场上并无严格的界限,由于各自审批,相互没有协调,结果许可生产的数量大大超过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为产能过剩埋下了祸根。
其次,企业追逐高利的短视行为,加剧了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青霉素工业盐就是一个典型。2006年底至2007年前三季度,青霉素工业盐在环保停、限产等因素的刺激下,出口价格大涨,高利润驱动青霉素工业盐的产能迅速扩张到年产8.5万吨,而国际市场年总需求只有6万吨,产能过剩40%左右,致使青霉素工业盐出口价格在2007年底再次陷入低谷。尽管2008年上半年在原材料涨价、奥运环保停、限产预期等因素的刺激下,出口价格出现恢复性反弹,但出口量却持续萎缩,库存大量积压,企业消化库存使出口价格大幅下跌,其下游产品阿莫西林等价格也一路下滑。2010年VC又重演了这一幕,迫使国家研究出台政策予以治理。事实上,许多利润较好的产品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价格高企-产能扩张-低价竞销-企业淘汰”,这种怪圈在我国许多大宗产品上普遍存在,只见短期高利、不见风险是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和直接原因。
再次,技术门槛低、产能复制容易也是造成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总体上说,我国原料药企业的新产品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企业间技术水平难以拉开较大差距,企业间人才流动频繁,使得大量企业的产品雷同,产能容易向技术开发难度小、利润较高的产品集中。而技术门槛较高的产品,即使利润较高,产能一般也不会急剧扩大。如VE,由于进入门槛高,就没有出现VC和青霉素那样见利润好就一哄而上的情形。
产能过剩是我国原料药产业的老大难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原料药生产和出口就难以健康发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原料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政策上限制或禁止产能过剩产品扩产和投资,结合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制定过剩产能淘汰目标,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指导原料药产业健康发展。事实上,在这方面政府已有所动作,如2005年《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VC和青霉素原料药列入限制类项目;2006年二者又被列入《禁止用地项目目录(2006版)》;2008年VC又被列入工信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8年版)》国家限制类投资项目等,但是从VC和青霉素原料药这几年的产能扩张情况看,国家的限制政策显然没有得到很好地贯彻,所以政府在政策的执行力方面还应该加强。
其次,行业组织要加强产业预警和行业自律,一方面跟踪分析大宗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情况,及时预警产能过剩产品及其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帮助企业准确把握市场供求状况,避免盲目投资和扩产产能过剩产品;另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开展行业自律,协调企业平衡市场供应,避免市场价格大起大落,防止低价竞销对行业经营秩序的冲击。
第三,企业要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能只盯眼前利益,要全面把握市场供求的现状和趋势,从企业持续发展的角度选择好重点发展产品,采用差别化的发展战略,争取在技术、品牌、质量等层面拉开和同类企业的距离,避免同质化数量规模的竞争,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对于产能已经过剩的产品,要通过开发下游产品、提高品质、增加高端用户或转产、减产等多种方式消化,尽量避免低价竞销,以免伤害自身、危害行业。
原料药产能过剩问题是长期积累的痼疾,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各方取得共识、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就有希望,至少可以把它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和危害降低。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达成共识,也期待国家即将出台的VC治理措施能为抑制原料药产能过剩开辟出一条成功的新路。
文章来源:医保商会